国土资源部:2009年煤炭供需形势分析及2010年预测
反之,倘若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必然会导致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
在走向远方的过程中,所遇之人非君臣、非夫妇、非父子,而皆朋友,这意味着所遇之彼皆能提升在此之我,进我以自得。又曰:‘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共学的道路上,我们彼此只是朋友?更明确地说,如果我们不在有朋的训诂里拘泥,而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学而时习之后是有朋而不是其他,如君臣,夫妇等,自远方而来?为什么不是生我者的天地、养我者的父母、教我治我的君师,而偏偏是看似平淡而实从远方而来的朋友?这与以内圣为主题的《庄子·大宗师》不再思考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君臣父子,而是专讲师友,尤其是共学者的相与为友是一脉相通的,也与《新约圣经》被众人称作天父的耶稣只称人们是朋友,以及在基督教堂里只有兄弟姐妹的情谊而没有君臣夫子夫妇的道理这一点是相通的。如果是生(名词)生(动词),那就是生(成长)在生(发生)。(自我与世界之)在重现当下,因此而获得的现—在实际上是世界与自我在当下的会聚。邢昺云: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於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但若自道而不是从教的层面观之,则教之宗门多少于本来无称的道体有拘泥滞碍之憾。
后来被归结在道家行列的庄、老等亦在归顺、因应之路上走的很远,这与儒家思想行程互补,当然在庄老那里也有自修之路,如同孔子这里也有归顺因应之路。人以为称……子本阳气动万物滋之称。(《尚贤中》墨家的兼爱学说,原察人性之所在,人心之所向,教人修兼爱之身,提倡竞兼爱之赛,可谓一以贯之。
墨子认为,这种优胜劣汰的政治竞争,乃取法于天。墨子将罪与法律明文所禁相联系,指出罪,犯禁也 (《墨子?经上》)。但问题在于,先秦墨家集团实际上是一个志愿者性质的组织,正如陆贾所言,墨子之门多勇士,乃化之所至。所以墨子反对权贵政治,认为官不必永远为官,民不必永远为民。
实际上,墨子尚贤,绝非为权贵专政而背书。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士人在庙堂之上,公然地向国君宣扬这种神学思想,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天志下》:何以知(天)兼爱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13]显然,墨家的兼爱学说落实到人际交往层面,既强调兼顾,又强调互动,既强调动机,有看重效果。爱这个字,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性,而利这个字,则是完全客观理性的东西。
(《节用上》)要生财密,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8]其次,用那种狭隘的阶级斗争思维来批评兼爱学说,也是不恰当的。正像鲁迅先生所言,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见义勇为,扶危救困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是中国真正的脊梁。而繁体字愛,从心,从友,包含内心友好的意思。
墨家学派以这种商人式的思维为人谋、为己度,他们正是洞察人性自利的一面,看到了天下市场巨大的需求与空缺,从而选择以兼为道,修兼爱之身,通过学习而努力成为厚乎德行,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尚贤上》)的人,以此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希望有益于天下,在兴起天下大利的过程中也得到自己的小利。甚至,兼爱学说实行的必要条件,就是要理性张扬这种人性自利的自然事实。
就连西周政治家周公也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要求天子必须以德配天。这种思潮在当时影响极大。
可见当时的民本思想与尊天神学有合流的迹象。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墨家不但不反对孝,而且从实实在在的利益出发,希望父母双亲获得更多的利益。(《尚贤上》)是以民皆……,相率而为贤者,……。据统计,《墨子》引《诗》共 11次10则。大抵墨子之言兼业,含有交义。天公正无私而又兼爱天下的百姓,于是墨家学说敬天而爱人,屈君而伸民,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
莫若法天以天之为法仪(《墨子-法仪》)在墨子眼里,天为贵,天为智,因此,义出自天。兼相爱就是兼爱学说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化,兼相爱实际上既包含了爱人,也包含了爱己,实行兼相爱,大家都有好处,不实行兼相爱,谁也得不到好处。
这不是什么迷信,而是社会正义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我以‘义为钩、镶,以爱钩,以恭敬推拒。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墨子》一书频繁引用上古文献来加以说明,从《泰誓》到《禹誓》,从《汤说》到《誓命》,从《大夏》到《禹之》从《百国春秋》到《仲虺之告》。利,就是墨家所说的功,是结果影响与效果。
《墨子》对上古传统文献的重视,远远超过当时的儒家与道家。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不利于人,就叫作拙劣了。而富有的时候则要注意到天下的大利,不要老是斤斤计较于自己的小利。
尊重他人的人格与权利,把别人当做一个独立的与自己平等的主体。《兼爱上》篇的最后一句话说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由于注重实利的检验,墨家就从灰色的理论通向了鲜活的社会实践,从而使兼爱学说成为了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换言之,敬天而爱人,乃是中国上古诗书传统中所固有的东西,墨子只是这个传统的继承者与总结者而已。
而且《兼爱下》篇又明确地辨析了兼爱不害孝的道理,即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又引《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虢国的大臣史嚣,更是说:国将兴,听于民。《兼爱》上中下三篇的正文部分,爱字出现了80余次,兼字出现了68次,但兼爱仅出现一次。正如孙中山所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不止于此,墨家兼爱学说中的一些精辟论述,还可以提醒我们纠正一些社会偏颇。
墨家是绝不肯以天命之说覆天下之义的。这不仅是墨家兼爱学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墨家的兼爱学说,不仅在理论上高度自洽,而且在实践中有实行的路径与方法,兼爱学说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经验的,实用的,实利的开放性体系。《经上》篇:利,所得而喜也。
平民慎染而修身,也可以为贤。实际上,墨家学说这种爱与利的辩证法,与他们合其志功的思想是相联系的。